资讯中心
 
家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网络 | 作者:prob32b90 | 发布时间: 2017-03-03 | 117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古典家具起始于汉唐, 发展于宋元, 兴盛于明清, 继承和创新延绵于当今。 汉唐时期虽无实物保存下来, 但在画卷中却清晰可见, 在 《韩熙载夜宴图》 中就已出现高低凳。 宋元时期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木器仍有保存。 明清家具的兴盛, 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家具史上的丰碑, 究其核心仍是家具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达到了顶峰, 形成了丰富的家具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家具艺术特色。 寓于家具中独特、 儒雅的人文精神, 不仅反映出中国古时木匠和文人的思想追求, 更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以至到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 人们在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进而欲品味儒雅的文化生活, 使明清家具再度以 “传统时尚” 成为一种追求。 透过木器本身, 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主脉是家具文化。

无论明式家具的线条流畅, 还是清式家具的精美雕饰, 都是通过经典的器形制式、 雕刻的人文故事, 承载着中国家具深厚的儒雅文化内涵。 明清家具的儒雅实际上是中国木匠和文人在构造器物过程中的一种文化传承。 明清家具在造型、 材料、 装饰、 工艺上都体现出匠人和文人特有的文化追求。 自然而高逸、 典雅而委婉、 中和而含蓄的意味, 折射出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 直至影响到现在, 又有新时期的创新。 当下无论传承创新 “京作” 的雄浑厚重, 还是 “苏作” 的精巧细腻, “广作” 的开放包容,都体现着 “聪慧好古” 和推陈出新。

中国木匠在诸多工匠中, 一直以精工制作著称。 无论是鲁班这样的大师级木匠, 还是建造过故宫这样的世界级建筑杰作的民间大木匠, 抑或建造人民大会堂中精美木作的优秀大木匠, 直至当今以农民工技师为主体的大木匠, 他们建造的一座座宏伟的木制建筑和制造的一件件精美的木器家具, 堪称当代杰作。 大木匠们选料精当, 设计精巧, 制作精良, 直至榫卯牢固, 纹饰精美, 舒适耐用, 即使当今使用木作机器的精工制作, 也都体现着中国大木匠精益求精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如果说传承是对前人文化成果的回顾, 创新便是在科技信息化时代中的大胆前行。 传承与创新如影随形, 标新立异, 互促共进。 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家具得以延展和维新的思想根源。 今天, 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仍然是明清家具旺盛不灭的生命力。 明清家具创造了宁静、 疏朗、 独具特色、 深邃的家具文化艺术, 今天明清家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这一儒雅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推陈出新。

传承与创新犹如沃土与大树的新芽。 传承是大地承接了熟透而坠落的果实, 不断进化为肥沃的土壤; 创新是根系饱吸土壤的养分经过树干的消化吸收后, 在和煦阳光的普照下, 大树萌发出全新的枝芽。 明清家具艺术中蕴藏的艺术内涵和审美意境, 唯有仔细品赏才能准确把握。 这需要中国大木匠长期晕染和吸纳, 融入以心, 内化为本,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并沐浴中国现代的科学思想, 融入现代人的社会生活。 新时代明清家具创新在继承中国儒雅文化品质的同时,突显现代的科学精神和技术进步,以开拓的功能形式和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新中式的中国家具文化。

由于工业革命和社会文明的差异, 欧洲人早在18世纪就对中国的明清家具产生了浓厚兴趣。 究其原因, 主要是欧洲人对工业革命后各种中断的优秀手工艺进行反思,并开始重视精致的手工艺品。 典型代表是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理念。 同时, 欧洲人受现代理财观念的影响, 往往把家具艺术品收藏作为一种现代投资手段。

20世纪初, 欧洲工业革命中机器制造的猛烈冲击, 使欧洲家具制造的传统手工工艺体系不复存在,以机器和流水作业生产出来的家具充斥着市场。 但有一些优秀的设计师很快意识到农业文明时代千锤百炼的手工艺中包含着杰出的设计思想和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 是现代工艺生产所不能取代的。 遍布的机器制造和精致手工艺的快速消失,唤醒了人们对经典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从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建。

“京作” 通常是指有京城地域特点和宫廷风格的制作工艺。 “京作” 和 “苏作” “广作” “晋作”等全国家具流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也引导地域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当下的 “苏作” “广作”,以及快速发展的 “闽作” “桂作”等, 都不同程度受到 “京作” 的启发和引导。(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